系列讲座五:西方的中国形象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5-26浏览次数:27

                                西方的中国形象

   (学生通讯员 谢婷2014年4月14日下午四点,在文济201大讲堂,深受学生欢迎的李纲老师就“西方的中国形象”这一主题举办讲座,目的是为了丰富13级影像专业同学的文化背景知识。

李纲老师一开始就谈到,如今的中国成全世界最大的文化消费市场,经济效益虽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着严重危机,文化市场上绝大多数的产品存在抄袭、盗版和原创性不足的问题。比如:中国好声音及爸爸去哪儿等节目均是购买外国综艺版权,并且在中国播出后出现性质恶劣的抄袭现象。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注重意识形态与国家文化的融合,学习相关专业学科的同学就成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正如同我们影像专业是在用镜头传输国家文化一样。我们应该力求自主创新,生产具有中国特色的影像文化。

在讲座中,李纲老师特意谈到:并不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文化的重要注意事项是要注意适应者的习惯才能保证传播文化的顺利进行。

李纲老师分析了西方对中国的两种看法分别为被美化的中国及被丑化的中国。首先,就被美化而言,歌德对清代小说《好逑传》的高度评价为例说明了两点:其一在于西方对中国的理解永远是他需要得到的理解,存在过于极端现象其二在于尽管扭曲是存在的,但不可能是无中生有的,只不过是把一部分特征放大了,一部分特征抹杀了。其次,就被丑化而言,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为例加以阐述说明18世纪的西方已按照自己标准来衡量中国,凡是和西方不一样的就是落后的愚昧的。

讲座最后,李纲老师与同学们共同探究:十八世纪后为何西方对中国的态度会发生变化原因在于西方社会在18世纪发生巨变,经历了工业革命及航海发展,原有双方势均力敌的平衡已被打破。

通过这次讲座,同学们在李纲老师的带领下学会用冷静、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中国如今的文化现状,并理解到影像专业未来发展方向就是创新

Baidu
sogou